文\林睿哲
波音737是波音公司有史以來銷售成績最佳的機型,雖然個頭在波音家族中最嬌小,但經由一再的改進,波音737能夠一直推陳出新,於是獲得了各大航空公司的青睞,從生產出期至今為止,總共銷出了超過四千架以上的訂單,至今的噴射客機,即便是波音最大的對手-歐洲空中巴士公司,也無能打破波音737所締造的紀錄。
不過,當初沒有任何一個人預料到波音737會是個成功的機種,甚至波音737計畫在波音公司內部不太獲得重視,原因是當時波音公司的對手推出了主力機種,分別是道格拉斯公司的DC-9和英國飛機公司(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,BAC)的1-11客機,且在波音737推出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大量訂單,使得波音公司董事會對737機型開發計畫缺乏信心。而之所以波音737計畫能繼續被推動,也是波音內部有心人遊說上層,擔心對手對手瓜分掉所有80人座、航程50至1000哩短程客機的市場。
不過,當初沒有任何一個人預料到波音737會是個成功的機種,甚至波音737計畫在波音公司內部不太獲得重視,原因是當時波音公司的對手推出了主力機種,分別是道格拉斯公司的DC-9和英國飛機公司(British Aircraft Corporation,BAC)的1-11客機,且在波音737推出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大量訂單,使得波音公司董事會對737機型開發計畫缺乏信心。而之所以波音737計畫能繼續被推動,也是波音內部有心人遊說上層,擔心對手對手瓜分掉所有80人座、航程50至1000哩短程客機的市場。
波音737開發初期,打算以波音727為基底,移除其尾翼底部的二號發動機為構型,但是到了1964年時,工程師以減輕機體重量為由,將波音737的發動機設計移到機翼下方,也就是現在看到的模樣,但基本上波音737許多構型與727系列客機有許多相通點,甚至保留了部分與波音707類似的設計。波音737直到1965年德國航空表示願意採購二十一架客機後,波音公司董事會才終於在二月份放行整個波音737計畫的開發案。接著第二位客戶聯合航空也宣布訂購四十架加長型、120人座的737客機,波音公司為了爭取更多的訂單,甚至同意將其中二十五架低價租給聯合航空。
波音737客機的一大特色,是主起落架機輪收起後仍暴露在機腹下方,這是為了避免重複波音707和727客機過於複雜的起落架艙門設計。他的機輪也比起前代機種更短、發動機距離地面更近,因此可以讓維修更為方便。儘管從外觀看起來,波音737和波音727只有機鼻類似,但實際上兩款飛機在內部有超過60%的共通性,初期的波音737也和727相同,採用了普惠公司的JT8D發動機。
波音737是美國航空史上第一款超過八萬磅以上,只需要正、副駕駛兩人即可操控的飛機,否則駕駛艙都需要另外配置一名飛行工程師。這讓操作上減低了不少難度和失誤的機率,因此波音737非常具有競爭力,大大減少了航空公司操作上的人力成本,卻也因此讓飛行工程師公會不滿如此會讓其失去飯碗,於是發起聯合抵制航空公司採購波音737客機,讓某些早期潛在客戶(例如:法國航空),遲至首航十餘年後,才引進波音737客機。
生產初期以-200型為主,但他其實是波音特別為了聯合航空訂製的加長版,當年只要訂單數量夠大,飛機公司便很樂意為航空公司特別打造機款,-200型較交付給德航的-100型長六呎,而-100型在交付給德航僅再賣出八架,便結束生產。而-200型因為其操作成本低廉和優異的耐用性上受到航空公司的歡迎,於是在首航後兩年內,達到了兩百五十架訂單總量,主要的客戶集中在北美地區。而成本低廉的特性也受到許多中小型航空公司的青睞,成為非洲、大洋洲等地航空公司的主要命脈,直至橫跨近半個世紀的今日,仍可見當地航空操作這種「祖母」等級的機種。
然而波音737-200的服役歷程並未相當順遂,波音公司首先面臨阻力過大和落地性能不佳的問題,採取對策是加長發動機尾管、在機翼和襟翼上各處加封、改良發動機的反推力裝置和改裝成三片式襟翼,這些改良成本所費不貲,但也僅限於第135架交機才裝配,先前交付的134架客機,波音公司採取提供套件改裝的方式補償。隨著之後換裝推力更大的JT8D-15,波音737-200的性能已經大幅提升到先進水準,除了改良前述問題外,還加裝了自動剎車、防滑系統和新式的反推力裝置,也大幅提升了攜帶燃料的容量。
隨後波音737-200衍生出貨機型737-200C和軍用型T-43A。貨機型加強了原本的機身和內部的樓板結構,並在機身左前部加裝高七呎半、寬十一呎二吋的貨艙門,方便裝卸貨物,機身可裝載七個標準型貨櫃,總容量為2730立方呎。自1968年首航以來,共生產了104架737-200C。軍用型主要用途為訓練領航員,有十二個學員位和三個教官席位,但之後隨著美軍對領航員需求大幅下降,部分T-43A轉為運輸機用。此外,波音公司為了延攬美國海軍訂單,曾在陸地上興建一塊模擬甲板,做為737海上運輸型的起降平台,事後技術上也證明可行,但最終仍無受到採用,整個計畫遂胎死腹中。
在整個銷售計畫上,波音737從1965年首航起便呈穩定成長,直到1980年代共生產了710架,同期競爭對手DC-9和1-11型客機,雖然在起始訂單量勝過737,但到了1980年代,除了DC-9以950架生產量勝過737的710架,1-11型僅生產200餘架便結束生產。而此後的737和DC-9在各自改良型出現後,737總銷量便勝過了DC-9。
在整個銷售計畫上,波音737從1965年首航起便呈穩定成長,直到1980年代共生產了710架,同期競爭對手DC-9和1-11型客機,雖然在起始訂單量勝過737,但到了1980年代,除了DC-9以950架生產量勝過737的710架,1-11型僅生產200餘架便結束生產。而此後的737和DC-9在各自改良型出現後,737總銷量便勝過了DC-9。
而我國操作波音737-200的歷史,從民國60年代開始,由中華航空和遠東航空各自引進後,便成了台灣本島和台澎之間航線的主力,取代了原本卡拉維爾客機的腳色。中華航空自全日空引進第一架737後,至民國87年為止共引進七架-200型客機,其中編號B-1878因為購入甚晚,成為全世界倒數第三架生產的737-200客機,編號B-180和B-182更是台灣航空史上最後兩架編號為三碼數字的飛機,相當具有歷史意義。之後台灣天空的波音737-200型全面被華航引進的-400型和遠東航空的MD-80系列客機取代,全數於民國88年退役。
B-1878 首航日期為民國88年七月,於民國96年12月出售。
B-182首航日期為民國87年7月,於民國97年1月出售。
B-182首航日期為民國87年7月,於民國97年1月出售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